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创新案例--杭州
目 录
案例一:杭州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试点(滨江)
案例二:知识产权集成服务改革(滨江)
案例三:“保税+零售加工”新模式(钱塘区块)
案例四:全球中心仓(钱塘区块)
案例五:寄递渠道进口个人物品“数字清关”(萧山)
案例六: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制(综试办)
案例一:杭州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试点(滨江)
一、特色亮点
杭州高新区创新对科技企业评价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着重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从而推动生产关系不断改进,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容纳和释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
一是优质企业发现。在企业创新积分应用上,建立“发现机制”,以此发现和挖掘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将“企业创新积分”筛选出来的种子期、苗木期、成长期等排名靠前的企业作为平时重点服务对象,在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就建立良好联系机制和情况基础,助力“硬科技”“好苗子”企业脱颖而出。
二是金融在线对接。推动科技企业创新积分体系与银行风控体系模型相结合,对处于不同阶段企业的指标、权重差异赋权,自动生成贷款额度。企业可自主选择一家金融机构,点击申请按钮,出现科技积分贷订单信息,按要求填写,企业通过线上渠道可一站式完成申贷手续。其中企业创新积分越高,银行授信越高。
三是政策精准推送。推动企业创新积分结果与高企、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培育库深度融合,对高企、瞪羚等政策描述进行数据结构化处理,分词解析形成政策符合条件标签,与参评创新积分企业的经营标签、人才标签、行业标签等进行精准匹配,从海量信息中研判企业的潜在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后顾服务为前瞻服务,实现政策精准推送。
二、主要做法
(一)数字建模,确保架构科学有效。一是设立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长性和辅助指标四大评价维度。二是在四大维度指标下,设立24个细分评价指标。其中,创新投入维度包括研发投入规模、研发投入增速、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科研人员比重、创始人团队背景、技术合同交易额等6个指标;创新产出维度包括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累计获得授权的知识产权数、当年申请的知识产权数、利润率等5个指标;成长性维度包括是否“双5”企业、企业成长速度、社保人数基数、社保人数增长率等4个指标。辅助指标维度包括获得投融资、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承担项目和获得各级政府资质认定、承担国家或省级科技人才计划、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等7个正向指标,企业纳税评价、信用评价等2个逆向指标。
(二)梯队培育,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突出同级比较梯级培育。考虑到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创新特质不同、发展诉求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以营业收入规模为标准,将企业划分为“种子期-苗木期-成长期-壮大期-成熟期”五个发展阶段,全面量化评价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企业“梯队式”培育画像。二是助推优势产业集聚。挖掘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支持区域持续创新发展。首批参评企业中,种子期企业前30强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集中在特色产业智慧医疗与生物医药领域。苗木期企业前30强中,数字经济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长期企业前30强中,知识产权成果突出,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多项研发成果全球领先。
(三)合规使用,体现稳定实时兼容。一是在首批参评企业选择上,考虑数据有效、结果有用。首批参评企业包含:税务部门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有知识产权申报和授权的企业、获得雏鹰国高等科技企业资质的企业、获评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企业等,共计5036家。后续在试运行经验上,杭州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将面向全区科技类企业推广应用。二是24个细分指标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年度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研发投入等;第二种实时更新指标,包括社保人数、知识产权授权量、科技企业资质等;第三种是开放指标,包括投融资额、获得市级及以上大赛奖励、创始人团队背景等。年度指标、实时更新指标数据源自政府部门业务数据,开放指标数据源自企业自主填报。
三、取得成效
一是改革经验成为全国推广学习样板。试点工作获得科技部及火炬中心领导高度认可,“滨江经验”得到推广,2020年12月,火炬中心基于杭州高新区经验,在全国13家国家高新区启动推广试点。周江勇书记等杭州市多位领导对这项创举做出批示,计划在全市范围开展创新积分评价。党工委书记王敏应邀在北京中关村论坛、西安硬科技大会、全国高新区主任培训班等会议做经验交流。
二是发现一批优质企业。基于企业创新积分系统,通过精准服务企业,2020年我区初审通过的杭州市雏鹰企业306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6家,数量较往年均有大幅增长。
三是切实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1.0版本试运行,目前6家银行上线积分贷,服务企业超1600家,银行已授信1.5亿元,切实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案例二:知识产权集成服务改革(滨江)
一、特色亮点
杭州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集成服务改革特点可以用三个“全”概况:
一是“全门类”: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域名等全门类的知识产权,集成程度最高。
二是“全链条”:涉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国际化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各有重点,又互相融合,构成一个闭环系统,正向促进。
三是“全方位”:宏观层面,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集中管理,对办事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开展联合执法;中观层面,构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分析,制作产业图谱;微观层面,推进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开展知识产权托管,进行企业知识产权贯标。
二、主要做法
(一)跨层级集聚服务机构
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集聚了如下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杭州代办处,商标局商标受理窗口,新闻出版窗口、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滨江)巡回审判庭,知识产权图书馆等机构,并进驻20多家市场化服务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
一是开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城市大脑知识产权中枢。在公共服务平台上集聚75个办事事项、各类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专利商标查询检索通道等模块,“一张网”解决各类知识产权需求。
二是开发全球科技发现与科创服务平台LINKINIP,打造产业大脑中枢。平台在国内率先打造了行业首个第三方中国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平台、中国专利统计端、中国专利申请质量预审系统、中国创新评价系统、中国省市区县创新全景系统等特色功能模块,从产业宏观到企业微观,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导向,以数据要素驱动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全面引领支撑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取得成效
杭州高新区(滨江)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今年3月19日获批建设长三角地区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国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被评为2020年度浙江省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被推荐为2020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项目,8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90件,是全省均值的11倍。2020年,在滨江区举办了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启动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培训班,今年下半年计划在滨江区举办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大会。
案例三:“保税+零售加工”新模式(钱塘区块)
一、特色亮点
“保税进口+零售加工”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完成了一系列的集成创新:一是在业务模式层面,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保税进口、保税物流的贸易链,将保税进口与产品深度加工相叠加,提升价值链。二是在制度创新层面,取得了监管上的突破,正典燕窝拿到了由市场监管局发放的全国首个“境内关外”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三是在“两个市场”层面,正典燕窝项目叠加申请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使企业将原来单一的跨境零售业务,转变为“保税进口+深度加工+一厂发全球”的新模式。四是在销售模式层面,订单式生产让传统加工制造业在数字化赋能的基础上成功实现“零库存”愿景。
二、主要做法
目前“保税进口+零售加工”模式的第一阶段是承接国内主要平台商家海外品牌生产需求,发挥特殊监管区域“保税+”优势,将原本需要在海外才能完成的成品终端加工内置到综保区内,对进口原料进行保税加工。既为商家提供了完善的供应链服务及优质的加工基地,又创新实现面向国内消费者的零售和定制化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新鲜、快捷、透明的产品供应。
三、主要成效
正典燕窝从2020年7月正式投产以来,以马来西亚进口的干燕盏原料在综保区内进行鲜炖燕窝的生产加工,承接来自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订单生产任务,已累计实现3500万元销售额。订单生产可以使企业做到零库存,降低了经营成本。正典燕窝母公司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科技含量高,其在综保区内生产的“鲜炖燕窝”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可溯源的进口短保质期国际性商品的需求,弥补了原有的跨境供应链的短板。2020年12月,隅田川咖啡项目落地,前期对进口的咖啡制成品按照国内市场的定制标准,重新分装,大幅缩短了供应周期,适应消费需求,之后日本功能性软糖分装等项目也相继落地。目前,新西兰洗护用品、鱼胶等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未来将形成一批“保税进口+零售加工”企业集群,从而形成集聚效应。
案例四:全球中心仓(钱塘区块)
一、特色亮点
“全球中心仓”的特点是“一区多功能,一仓多形态”,海外仓储与国内保税仓储线上线下打通融合成无国界的全球库存调拨和管理,助力数字贸易交付和售后服务畅通。
创新模式满足企业同时供应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同时存在多种贸易方式的需求,使原来需要存储于多个地区、多个仓库的多种物流及贸易形态可以在区内的中心仓一站式完成。在这种模式下,允许国内非保税货物以非报关方式入区仓储,海关通过电子账册等方式实施分类监管,同时允许杭州综保区内不同管理账册下货物的互联互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拆除了园区内非保税账册、普通保税账册、电商账册等几本贸易管理账册之间的“围墙”。并用数字交互手段直接链接了海外的物流商,提前介入交付准备。
二、主要做法
“全球中心仓”具有“四个同仓”特征。一是非保税货物与保税货物在同一个仓库不同库区共同存储(2017年11月实现);二是2B与2C的同仓发货,一般贸易交付给企业的货物与跨境电商交付给消费者的货物(包裹)在同一个仓库不同库区同仓发货(2018年1月实现);三是内贸与外贸的同仓一体,内贸货物与外贸货物在同一个仓库不同库区共同存储(2019年6月实现);四是出口货物与进口货物可在同一个仓库不同库区调拨(2020年8月实现)。
“全球中心仓”针对1210保税出口模式,由跨境电商卖家或优质的中国制造企业根据市场预期提前备货入杭州综合保税区,确定完全跨境销售的库存提前完成出口手续,通过出口电商平台面向全球终端消费者,实现交易后,快速高效的完成订单处理、报关手续、搭乘杭州机场货运包机,小包快速配送至全球消费者手中,航班直达地区速度可以PK海外仓,利用国内相对低廉的人工和仓储成本,轻小件包裹物流成本甚至低于海外仓发货。“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产品直接出口至杭州综合保税区的保税区域,享受入仓即退税的便利,有了订单再打包成小包出区,还可以跟进口商品合单发运。也可以先运至综保区内的非保税区域,等有订单再转到同仓的保税区域,完成出口,在非保税区域的库存可随时退回国内兼顾了国内电商订单。也有海外卖家从第三国采购商品,在中国定制包装,在全球中心仓整合成零售包装直接发往亚马逊FBA备货。在FBA的退货或者尾货可以回到综保区,经过保税维修整理重返海外市场。
三、取得成效
一是“全球中心仓”大幅度提升了进出口贸易的便利性,非保税的商品可以按照非报关的方式进入到中心仓,区内企业可改变原来要同时设立区内保税仓库、区外的非保税仓库的做法,解决了以往普通商品进入综保区的不便,实现普通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集中仓储、调动,大幅降低管理和资金成本。
二是区内货物可以在不同账册间“结转”,区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混合经营内外贸、跨境电商、保税仓储、非贸货物等不同贸易形态,实现多种贸易方式的分拨、集拼和混成,解决了原有的由于货物进出流向不同而导致的仓库分散,有效提升了物流和商品管理的集约化水平,提高了仓库管理的综合效率。
目前杭州综保区在进口业务上,跨境零售和保税货物可以互转;出口业务上,9610模式下和1210模式下的商品可以同个包裹发货,出口额累计5.5亿元。海关在进口和出口贸易之间的互相调拨已经在系统上支持并打通。
案例五:寄递渠道进口个人物品“数字清关”(萧山)
一、特色亮点
“杭州数字清关”项目是eWTP与杭州海关、杭州空港园区共建的数字化平台。该平台通过与海关、商户、跨境电商平台、支付企业、物流企业、场站进行系统对接,从源头开始,对跨境包裹的交易数据、支付数据、物流数据以及部分随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形成全链路数字化闭环,并向海关提前进行申报,使得海关能够在包裹到达时已经提前预判包裹的风险类别,进行即决式判别,针对低风险包裹实现快速放行,对高风险货物进行查验的作业模式。
“杭州数字清关”项目能够解决包裹在跨境清关中存在的两类问题:一是海关在监管过程中,数据来源不足,面对某些不法企业申报不实,没有有效的分析及判别手段,致使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现场监管;二是守法商家无法进行阳光申报、合规纳税,无法享受守法的通关便利。该平台旨在建立起企业守法,海关便利的良性互动机制,既为海关提供更多的监管手段,也帮助和引导企业开展合法合规的阳光申报和纳税,为跨境包裹的阳光申报和快速清关提供手段。
二、主要做法
(一)从支付端切入,即时获取跨境贸易企业的线上线下订单原始数据。通过与海关共建、共享、共用跨境数字清关公共服务平台,链接跨境贸易业务各参与方,数据互通,全流程可视化、透明化、数字化管理。
(二)通过跨境数字清关公共服务平台获取跨境贸易线上线下交易的支付、订单、物流数据,并经由跨境数字公共服务平台传输至海关系统,为监管部门提供从下单、支付、物流、通关、后续妥投等的全程数据信息。
(三)当商户通过跨境数字清关公共服务平台产生交易时,生成三单信息并实时同步给海关,当包裹起运后进行提前申报,到港后可通过监管场地中所设立的智能分拣线,自动校验合法性,并由海关执法系统根据三单数据及辅助监管数据自动判断是否需要查验或放行,数字清关平台根据执法系统所审核的数据反馈,放行包裹直接传送至待发货区域,查验包裹传送到查验区以备查验。包裹发货后的妥投信息继续载入平台系统。
三、取得成效
杭州空港园作为试点园区,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数字清关系统开发和监管场所改造等工作,并顺利通过考核、批准。11月10日,空港园区完成全国首单数字清关实单测试,并在12月1日顺利完成了第二单实单测试。空港园区的两次实单测试,均按要求完成了全链路走通,充分验证了数字清关监管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和完整性。2021年1月数字清关项目正式开始运营
目前,数字清关项目主要建设寄递类进口小包项目,未来将逐步建设涵盖进出口以及B2B、B2C、C2C所有类型的数字清关项目,该模式的出现和完善将对现有的跨境电商甚至外贸监管体系带来颠覆性变革和创新,未来也将成为跨境电商领域的趋势所向。
案例六: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制(综试办)
一、特色亮点
质保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了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质量管控三大机制创新。
创新机制一:为消费者提供跨境进口商品路径查询及问题反馈机制。
消费者通过质保平台一键验证输入29开头18位报关单号(报关单号可从天猫国际、考拉海购等跨境进口平台订单信息中查询),比对货物信息。如有问题可通过一键反馈提交平台。质保平台将消费者信息反馈至国家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监测中心根据消费者线索,进行采样检测;监测中心通过质检平台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消费者。
创新机制二:线索征集抽样检测风险预警及电商平台联动机制。
通过质保平台向公众征集跨境进口质量检测线索征集活动,根据对消费者关注度,监测中心制定抽检计划,电商科采集样品,检科院检测,检测结果出来后,由监测中心检测结果风险评估,通过质保平台发布风险预警。最后通报电商平台处理,形成处理闭环。
创新机制三:风险发布机制。
质保平台将检科院提供的检测报告和数据表、监测中心提供的风险预警汇总后,整理成新闻通稿后,同时发起向海关领导、综试办领导和检科院领导的审核流程,收集三方反馈,经过修改,再次复审确认后,再执行发布。这个机制有力保障了风险发布的合规、信息的准确性。
二、主要做法
质保平台通过进口报关单一键验真、商品检测信息智能查询、跨境消费指南预警、问题一键反馈、在线学堂、政策速递、数说跨境等9大功能,为消费者提供跨境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顺应消费者使用习惯,目前平台已拥有PC端和手机小程序两个入口,方便随时随地使用查询。平台充分开展与消费者互动,紧扣消费者感兴趣的热点商品,开展商品质量安全检测活动,针对问题商品建立处理机制,有效推动了跨境电商的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
首次活动自2020年9月初开始筹备,经过在线线索征集、采样、检测等环节,对通过“跨境进口商品质保平台微信小程序”收集的近千名消费者提供线索12大类保健品113个品牌和购买渠道的线索,采购了186款保健品(实际收到174款)。检测方向涵盖了重金属、微生物、违禁药物成分、有效成分含量、食品添加剂、掺杂使假指标、农兽药残留、动物源性成分等方面,共获得检测数据2959条。大部分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但也发现个别产品的不规范或严重违规问题。检测结果分三次在“双11”前和“双12”前通过eBox创新项目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首发,帮助消费者提前规避风险,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今年315前夕,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还就跨境进口领域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儿童服装、儿童鞋、儿童辅食、儿童乳霜、成人美白面霜等96批产品进行了检测,检测数据2233条。检测出2批儿童服装存在物理安全风险,3批童鞋存在甲醛超标风险。另外,被检出的1款美白功能化妆品实际为澳洲药品,经质保平台处理机制反馈后,现已由平台对其作下架处理,后续调整到OTC类目进行监管。
三、取得成效
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自发布上线以来,杭州市综试办通过建设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联通监管单位及主流平台数据,实现“质量共治”,受到广大消费者广泛好评,平台经过线上线下多种活动和媒体,面向全国推广。搭建起由市综试办、杭州海关、钱江海关、国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市市场监管局等政府监管单位,天猫国际、考拉海购、贝贝集团、洋码头等跨境进口平台、中检浙江、省检科院、老爸评测、杭美质检等质量检测机构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跨境进口“质量共治联盟”,由最初7个发起单位,发展为共12家单位,未来还将继续扩充联盟成员数量和联盟影响范围。
截止2021年3月,共检测跨境进口商品270批,积累检测数据5192条,累计浏览量144037次,全网曝光量超过12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