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创新案例--金华

 

目     录

 

案例一:外籍“商友卡”项目(投资便利化)

案例二:金华全省首创“企业开办移动钉钉审”打造 “24小时”移动审批服务(投资便利化)

案例三:试行“代办帮跑”服务,实现职称“零次跑”(投资便利化)

案例四:优化用电环境(投资便利化)

案例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广(贸易便利化)

案例六: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

案例七:浙江省首票小商品集拼转口业务发运(贸易便利化)

案例八:浙江省首票小商品集拼转口业务发运(贸易便利化)

案例九:浙江省首票小商品集拼转口业务发运(贸易便利化)

案例十: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助力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创新)

案例十一:“易融通”金融供应链服务项目(金融服务创新)

案例十二:信用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事中事后监管)

案例十三:信用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事中事后监管)

案例十四:全国首个市场采购出口信用险政府统保项目

案例十五:“义乌小商品城”贸易综合服务平台-Chinagoods

案例十六:谋划建设线上贸易订单履约中心

案例十七:环球义达国际物流信息平台

案例十八:政府采购资金“一键付”

案例十九: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改革

案例二十:推动银行与跨境电商平台直联模式试点

案例二十一:“企业版”市场采购贸易外汇改革

案例二十二: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案例二十三:创新打造人才全生命周期“掌上办”APP

案例二十四:建立电视剧、网剧备案公共服务平台 

案例二十五:成立金华市影视基地联盟

案例二十六:设立“影视通宝”“影视贷”等金融产品

案例二十七:试行“代办帮跑”服务,实现职称“零次跑”

案例二十八:金华开发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微智治”项目

案例二十九:搭建高频无感智办“政策兑现一件事”系统

案例三十:“三位一体”远程指挥中心

案例三十一:易融通金融供应链项目

案例三十二:区港联动

案例三十三:互联网+税务+金融

案例三十四:首创异地企业跨区域迁入“网上办”

案例三十五:创新推出“交地即发证”不动产登记模式

案例三十六:永康市创新“12369”模式破解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

案例三十区:复工复产“七步法”

案例三十八:永康市精准发力推进“2+6”清单项目实现首批专项债券申报命中率接近70%

案例三十九:2020/10/17,“义新欧”中欧班列(金华)平台首张CIFA多式联运提单顺利签发

案例四十:推行“一件事”新样本

案例四十一:开展“助企双引”(引才引资)直通车活动

案例四十二:减免申请材料打造“全天候”窗口

案例四十三:建立自贸区金义片区(金东)商事调解中心

 

案例一:外籍“商友卡”项目(投资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通过外籍商友卡赋能,实现外籍商友卡全员发放,功能拓展,信用嵌入,市场使用推广,建立外国人数据库等事项改革。外籍商友卡作为信用载体,以“1+1+X”模式,打造义乌特色诚信体系,即建立一个全市的外国人信息数据库,构建一个科学的外国人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全社会X个场景的信用应用。

二、主要做法

1.公共服务“一卡通用”。窗口在发放外籍商友卡时,可以同时实现外籍商友卡的芯片信息写入。外籍商友卡具备小额存储、支付功能,境外人员可凭商友卡享受公共交通、图书借阅等公共服务,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还可以享受基本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

2.信息轨迹“一卡集成”。外籍商友卡背面印有境外人员姓名、性别、护照号、出生日期、宗教信仰、照片、制卡日期,同时印有存储着外国人护照号、国籍、出入境记录、住宿登记的二维码。在涉外管理服务中,外籍商友卡可以替代护照作为证件使用,减少了护照丢失带来的麻烦。外国人接受身份验证时,只需出示外籍商友卡,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读取与查询相关信息。

3.涉外管理“一卡互联”。外籍商友卡由人力社保部门负责发放,由公安部门牵头负责在义外国人日常管理。人力社保、公安、商务、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将相关涉外管理服务功能集成到卡上。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监管,为涉外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有效保障。

三、取得成效

1.为外国人提供便利,增强外国人对义乌的融入感和归属感,使更多的外国人来义采购、经商、创业。

2.为实现我市“大外管”机制,搭建系统平台,建成全国一流外国人本地信息数据库,全面提升对外国人的管理和服务。

3.有助于营造诚信氛围,外籍商友卡作为信用名片,成为外国人在义通行证,使外国人提高诚信意识,促进其在义诚实守法、诚信经商。

4.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减少市场贸易纠纷,推动市场“现金”交易。

 

 

案例二:金华全省首创“企业开办移动钉钉审”打造 “24小时”移动审批服务(投资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1.全时段守候,即交即办零等待

2.全方位服务,主动作为零距离

3.全环节协同,实现监管链条零缝隙

二、主要做法

金华“移动钉钉审”是部署在“浙政钉”APP端一款办公系统,审批干部通过“浙政钉”APP端的移动审批系统,可以在线完成商事登记名称、主体登记等审核,监管干部可以在线完成市场主体登记状态、信用警示等查询,实现“一机在手、实时反馈、指尖审核、指尖查询”。今年2月,金华“移动钉钉审”改革模式被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复制推广使用

三、取得成效

1、移动审批上线后,结合“专人代办”“一人通办”等举措,窗口审核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工商登记审核时间从原来的平均2小时压缩至60分钟,有效缩短群众等待时间。2019年全市共办结申请375844件,其中当场办结202268件,当场办结率达54%,其中当场办结时限压缩至一小时内,占70%。

2、截至5月底,全市市场主体达115.62万户,位居全省第二,个体户达78.81万户,跃居全省第一。1-5月,全市市新增市场主体10.42万户,位居全省第一。 

 

 

案例三:试行“代办帮跑”服务,实现职称“零次跑”(投资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1.创新推出职称初定“领跑者”、“直评工程师”进企业等多项职称服务

2.打造“共享专家团”,打好专家服务组合拳,打响企业帮扶金招牌。3.打造“十五分钟专技服务圈”,推进“代办员”帮跑制度,常态化推进职称服务“零次跑”。

二、主要做法

推出“随时办”,加快推进“跑一次”服务。以“三服务”为契机,结合专技服务进企业活动,率先推出职称初定“随时办”,打破职称初定受理时间限制,转变为随时受理一次办结。符合条件的专技人员,申请材料齐全的,当场办理,证书网络联网打印,申请材料暂缺的,可通过微信、QQ、钉钉、邮件等方式线上传送补正,无需“反复跑”。

三、取得成效

1.大大缩短了职称评定申报流程和审核时间。以前申报一年一次,审核时一个工作日,现在是随时申报审核,且实时网上办,不用线下跑。

        2.专家团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难题,助力企业产能提速。3.自4月实施以来,共计初定200余人次,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改革纵深发展。

 

 

案例四:优化用电环境(投资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在省内率先实现无证件、无证明、无纸化办电及免填单、免盖章,即“三无两免”。

二、主要做法

(一)无证件办电。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调用浙江省公共数据共享平台接口,实现电力营销系统一键直接获取营业执照、不动产证、户口簿等证照信息。用户申请用电时不需要再携带证件原件,实现无证件、轻松办。

(二)无证明办电。结合金华市“无证明城市”建设,出台《关于实施“无证明”办电的工作方案》,以承诺书代替产权证明,承诺书作为供用电合同附件并上传“信用金华”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成为省实施“无证明”报装的公用事业单位。

(三)无纸化办电。除授权委托书、承诺书外,基本取消用电报装纸质单据。依托营业厅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全面推行免填单,并通过授权委托书,实现“一次授权、全程免盖章”。用户在办电全过程不需要再携带公章,采用电子签名即可完成业务办理。

三、取得成效

办电无需证件、无需证明,免填单

 

 

案例五: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广(贸易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一机制:内外贸一体化机制。境外采购商和市场经营户(通过采购代理)在市场上以内贸的形式完成交易,货运代理、通关代理通过国际物流将外贸货物运输到目的地国家和地区,通过“交易环节内贸化、物流环节外贸化”的流程转换,境外采购商和市场经营户以“内贸”的形式开展外贸,出口更简单了。

五配套:海关、国税、外汇、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积极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提升贸易便利化、规范化的配套政策。

       一平台:地方政府建立了涵盖各方经营主体和贸易全流程的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并将其打造成为市场采购贸易的“单一窗口”。

二、主要做法

1.采购:货主(采购商)在境内的市场集聚区内向各市场商户下单采购(外贸公司仅协助采购),以内贸的形式完成交易,并在境内完成收货验货。

2.委托出口:委托组货单位,以他人名义,全权代理通关、免税申报等出口手续。

3.支付货款:通常在货物出口后1个月左右,在境内以人民币方式完成货款结算。

三、取得成效

发挥义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联动,共享政策红利。市场采购贸易经营者(外贸企业、货代企业)注册地扩大到国贸改革试验区范围,即义乌市、原金义都市新区及浙中公铁联运港、兰溪嘉宝物流、东阳国际物流、永康无水港等园区。2019年,市场采购出口近2343.7亿元。2020年1-5月份全市市场采购出口745.4亿元。

 

 

案例六: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全市层面整体谋划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工作,首次成系统制定出台跨境《金华市电子商务八条扶持政策》。

二、主要做法

制定出台《金华市跨境电子商务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全市层面开展主体培育、平台引进等跨境电子商务十大行动,着力打造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三大集聚中心,即商品门类最全的网货中心、服务成本最低的物流中心和政策环境最优的创新中心,力争2023年实现跨境网络零售额超1000亿元。

三、取得成效

全市层面成立抓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体制机制,2020年1-5月份全市实现跨境网络零售额154.7亿元,占全省47.5%。

 

 

案例七:浙江省首票小商品集拼转口业务发运(贸易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义乌海关针对小商品货值低、批次多的特点,设计了市场采购出口货物与保税进口货物集拼转口的业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以出口带动转口,符合义乌打造世界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发展战略。为保证集拼转口业务的顺利开展,义乌保税物流中心配合义乌海关在区内专门设立了集拼转口仓库,做好企业仓库管理、货物集拼和通关手续办理等服务。

二、主要做法

2019年5月16日,浙江省首票小商品集拼转口货物成功出运。该票货物在义乌保税物流中心完成装箱,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浙江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从越南进口电工胶带,另一部分为该公司从义乌市场采购的LED灯具,在义乌集拼装箱后,转口发往伊拉克,标志着义乌在转口贸易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后续落地出口货物和国外退运货物的集拼试点。

三、取得成效

集拼转口业务在拓宽企业经营范围、减轻企业经营成本方面有着独到优势。这种模式可以让原本在国外销售不对路的商品,退回保税物流中心后,再次转口到其他国家销售,给了企业更多的进出口选择,能够有效提升经营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

 

 

案例八:关税保证保险改革(贸易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在货物通关时,凭借“一张保单”即可享受“先放行后缴税”的便利保证保险。作为投保人的进出口企业一旦未按海关规定缴纳关税,保险公司就需要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海关赔付投保人应缴纳的税款,国家税收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在总署关税保证保险政策基础上,义乌海关通过政策叠加,进一步创新关税保证保险改革。

二、主要做法

(一)关税保证保险与“汇总征税、循环担保”政策叠加。企业凭借《关税保证保险单》提前放行货物,办理汇总征税;对于纳税期限担保,保险金额可根据企业税款缴纳情况在保险期间内循环使用。

(二)关税保证保险与保税政策叠加。针对义乌进入B保的进口货物,义乌海关设计了关税保证保险、汇总征税、分送集报三种改革叠加的创新举措。企业凭借一张保险单可以多次提取保税区货物先行销售,次月再集中向海关申报缴税。关税保证保险的担保方式运用分送集报模式,叠加汇总征税,企业无需等税款入库,可以提前销售。

(三)关税保证保险与跨境电子商务政策叠加。关税保证保险业务范围拓展到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提交《关税保证保险单》,即可在保单额度范围和保单期限内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从保税区提货销售,45天后再向海关申报、办理缴税手续,同时保单额度自动释放,循环使用。

三、取得成效

关税保证保险改革为义乌进出口企业提供了一条先放后税、快速通关的新型通道。先放后税,企业向海关缴纳税款的最长期限从15天延长,最长可达65天,极大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便宜低费,如中银保险发布的“关税保证保险”产品,企业的费率仅为0.4-2.5%之间,且无需缴纳保证金。提速增效,取消了进口企业跑银行、跑海关的缴税环节,无特殊监管要求的报关单可以实现24小时自动放行,实现进口跑0次。

 

 

案例九:“互联网+”自助结汇模式(贸易便利化)

一、特色亮点

依托国际贸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简称联网平台)大数据,开发了“市场采购贸易外汇管理系统”,创新开展“互联网+”自助结汇业务,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贸易真实性审核,实现办理贸易结汇全程网上办、一次都不跑。

二、主要做法

1.大数据电子验证代替审核纸质单证。依托联网平台的出口报关信息,以“海关出口报关单编号+集装箱编号或提单编号”作为个人贸易结汇真实性审核的基础依据。

2.网上自主选择结汇时点。结汇人(委托方)登录市场采购贸易外汇管理系统,录入出口代理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如与联网平台中的信息完全匹配,即可向银行线上申请办理结汇业务。

2.“三重认证”防控金融风险。身份认证,市场采购贸易主体都在联网平台注册且通过市场监管信息实名认证;数据认证,企业对录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每日均与海关结关信息对碰;关联认证,结汇人必须与代理出口企业签订委托代理协议。

三、取得成效

“互联网+”自助结汇通过银行的桥梁与增信作用,从源头规范委托代理行为,权、责、利更加清晰,实现资金流与货物流匹配,有助于风险防范、货物溯源、责任追究等。同时,结汇人通过选择结汇时机合理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数据联网透明公开,银行实时进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实施精准管理,有效防范异常资金借助贸易流入。

 

 

案例十: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助力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创新)

一、特色亮点

利用不同险种的产品组合,发挥政策性保险作用,最大限度保障出海项目安全,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海外投资保险+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创新融资方案。

二、主要做法

由浙江省国贸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国贸通)投保,通过国贸通一站式采购“走出去”项目所需的建材、设备和辅料,投保后再依据中信保保单,由银行给予配套融资。

三、取得成效

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中信保、出口商、进口商有效串联,平台为境内投资主体(出口商)和海外项目主体(进口商)之间架起了资金融通的桥梁。出口商可快速安全地回笼资金,进口商亦降低了设备采购的资金占用率,有效保障企业“走出去”。同时,降低了银行资金的融资风险,企业海外投资成本基本控制在年化5-6%左右,极大降低了企业出海成本,助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

 

 

案例十一:“易融通”金融供应链服务项目(金融服务创新)

一、特色亮点

创新金融产品,实现政策兑现隔月返

二、主要做法

联合财政、税务、商务等多部门,创新“政府+银行+企业”金融产品,采用以“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来实现政策隔月兑现。

三、取得成效

1.解决扶持政策资金兑现周期长的问题。

2.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3.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案例十二:杭州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试点(滨江)

一、特色亮点

建立信用归集、评价、奖惩、监管、修复标准,构建五类主体五维评价模型,打造覆盖全市60万市场主体和230万自然人的信用“一张网”,实现人人都有信用分。

二、主要做法

1.信用嵌入“一网通办”。主要是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即针对信用优良的申请人,承诺达到备案要求或审批条件的,即可予以备案登记或先行发证;此后有关部门对信用承诺事项进行100%监管核查,发现存在不实承诺或未按承诺实施的,在审批环节取消该主体再次享受承诺审批的便利化举措资格,在监管环节将该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2.信用嵌入“一网通管”。主要是推行信用监管制度,实施“监管信用分”12分制管理。在“监管信用分”扣满12分后,与反映主体综合信用状况的全市“综合信用分”挂钩。“监管信用分”和“综合信用分”情况将直接影响监管对象接受“双随机”抽检的差别化比例。

3.信用嵌入“一网通服”。主要是推行机制化联合奖惩,出台信用联合奖惩办法,将信用作为享受政策服务、财政支持、要素供给、融资信贷的重要条件,合计制定127项激励措施和260项惩戒措施,并有36家金融机构将公共信用核查作为信贷审批的必要环节。

4.推行信用修复制度。根据失信严重程度明确差别化的最低修复年限,对法定义务履行完毕、社会不良影响基本消除、未再发生同类失信行为并提交信用承诺书的失信主体提供信用修复途径,对失信主体积极改过自新进行正面引导。

三、取得成效

将“信用一网通享”与“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服”全面打通、互联共享、形成闭环,使信用贯穿所有主体从出生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信用回环约束体系,有力促进信用建设的积极效应不断释放。

 

 

案例十三:创新“互联网+监管”,构建“一网通管”新格局(事中事后监管)

一、特色亮点

按照“1+2+2+X”的基本架构,建设形成义乌“一网通管”大平台。“1”即以全省统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为基础,统揽全市监管执法工作;第一个“2”即面向两类使用对象,平台不仅面向监管人员,也是市场主体履行主体责任的工具;第二个“2”即建设义乌特色化的主体自治系统和信用监管系统,打造“不见面”监管和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的新模式;“X”即打通各类专业信息化系统,如镇街基层综治系统、审批许可系统、部门专业监管系统等。

二、主要做法

1.汇聚数据,信息互通“共享管”。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通用标识,打通监管平台与审批许可系统、信用信息系统、基层四平台以及部门专业监管系统等76套,归集审批许可、监管执法等8大类237项数据,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实现大数据监管。 

2.梳理事项,统一表单“标准管”。依据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权力事项,对现场检查标准、监管要求等核心要素颗粒化,梳理完成涵盖656项监管事项、2129项监管子项、7082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化分类监管事项清单,在省级部门指导下,形成全省统一的监管检查表,全部加载到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各部门对照标准化的检查表单开展检查,实现监管执法标准化。

3.移动执法,监督检查“掌上管”。通过开展“互联网+监管”红黄旗攻坚竞赛、建立一月一通报等工作机制、实施“竞跑十项指标”专项行动等举措,确保执法人员账号开通率、掌上执法检查执行率100%,实现部门全覆盖、人员全应用。

4.协同联动,再造流程“联合管”。一是实现审批与监管协同。率先实行审批告知承诺管理,通过打通审批系统、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和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的连接,审批系统将信用告知承诺方式的行政许可信息推送到行政执法监管平台,部门依托监管平台进行核查,对未履行承诺的失信行为进行信用惩戒。目前已上线8个部门的15个告知承诺管理事项,推送审批承诺办件1911件。二是实现部门与镇街监管协同。率先打通镇街四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实现问题从网格发现、平台流转、部门处置和反馈的闭环,已梳理部门协管事项174类、镇街网格协办事项14类。

5.信用导向,创新应用“精准管”。创新12分信用记分管理,将监管痕迹全面量化为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市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监管,监管对象每扣满12分监管信用分相应扣减其全市信用分2分,有效解决了对轻微违法行为监管无力、监管低效的问题。已覆盖28个部门438个监管事项。

6.政企互动,强化自律“不见面管”。以信用为核心,依托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创新开发主体自治系统,为全市企业提供信用综合管理服务,实现诚信档案、诚信教育、信用修复三大核心功能。

三、取得成效

1.政府监管体系更加完善,企业更加认同。27个部门独立监管变为1个数字中心统管,破解了政府监管碎片化和部门化、监管盲区和多头监管并存的难题。

2.政府监管手段更加现代化,有效降低监管成本。27个部门共用1个手机APP,监管从手工变为掌上,从纸质变为云端,从封闭变为共享。信用监管的实施,为政府部门精准监管、科学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

3.政府监管行为更加规范,企业公平感、获得感更强。监管从“人”在管变为“标准”在管,监管执法更加公平公正。同时,运用数据分析,更好辅助政府决策。

4.企业主动履责意识更强,政企联系更紧密。系统为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搭建了载体,实现监管提前预警和后续反馈,完成监管闭环。信用修复调动了企业主动履责、主动整改积极性,促进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案例十四:全国首个市场采购出口信用险政府统保项目

一、特色亮点

1.投保门槛低。允许市场商户等个体户作为保险赔付对象,降低了对境外采购商资信要求。

2.赔付障碍低。主要抓牢出险订单真实性进行审核,只要外贸订单真实有效一般可兑现赔付。

3.投保费率低参保覆盖率高。政府对全部市场采购出口贸易额进行覆盖,全国首创出口领域“交强险+商业险”保障结构,商业险自费部分费率目前全国最低。

二、主要做法

1.政府兜底保障。由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作为保障,对全市场经营商户全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进行保障(30%赔比);商户等受益人根据实际需求,配套0.1‰、0.2‰不等的保费,相应升级享受45%、60%配比。

2.快速赔付机制。保险方承诺,债权清晰和保险责任明确的,理赔资料齐全后1个月内赔付。实现两方面突破:一是突破被保险主体需是关单上登记主体的限制;二是切实减少各种拒赔条款,真正做到应赔尽赔。

3.风险有效管控。当赔付率达到150%时(即赔付3000万元),保险机构进行备案登记后快速启动风控升级预案,必要时可对项目方案进行补充完善。

三、取得成效

1.经济效益方面。以现阶段全国最低的信用险费率对义乌全市超过7万外贸商户超过2300亿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业务的保险保障,按近四年每年货款被骗约1亿元规模估算,通过保险赔款和帮助商户海外追款,保障的经济效益超过保费投入。

2.社会效益方面。引导市场交易规范化,推动外贸阳光化经营,树立合法经营理念,增强法律维权意识,优化义乌营商环境。

 

 

案例十五:“义乌小商品城”贸易综合服务平台-Chinagoods

一、特色亮点

Chinagoods平台以数据驱动,对接供需双方在生产设计、展示交易、物流仓储、金融信贷等各环节需求,集成线上展示交易、便利化通关、信息化物流、数字化仓储、全球化供应链服务、信用数据采集及应用、供应链金融赋能等功能,打造“市场主体+业务平台+服务平台+基础设施”框架体系,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市场贸易综合服务。

二、主要做法

商城集团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场景、全链路、数字化的综合贸易服务平台,满足个性化的市场贸易服务需求。

1.整合资源,集中赋能。对商城集团自有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将市场、物流、仓储、金融、展会、酒店、广告、征信等各类资源都整合到Chinagoods平台上,将客户服务中心业务线上化,各类服务一站式解决。

2.对接渠道,补足短板。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对接国际物流信息平台、e-WTP,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服务能力,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选择。

三、取得成效

平台于10月21日正式上线,具备了商品展示、交易、导航等基本功能,以及第三方支付、地摊供货专区、问卷调查、设计进市场、招聘、商位质押贷款等配套功能。SKU突破220万个,注册采购商达到75万人。

 

 

案例十六:谋划建设线上贸易订单履约中心

一、特色亮点

推动义乌物流服务商上线物流服务平台和入驻线下集货仓,发布标准化物流产品,构建国际版的“联托运体系”,为全国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集货出口服务。

二、主要做法

1.建设数字履约平台。支持义乌国际货运企业上线阿里国际站、环球义达等平台,发布国际物流专线产品。

2.建设线下集货仓。利用义乌港建设1039线下集货仓,通过B保和综保区建设分类监管仓,吸引义乌国际货运企业入驻,开展线下集中收货、组货装箱。完善推广“6033”转关等模式,在保税区内开展一般贸易集拼业务.

3.建设公共海外仓。全球布局建设海外仓,开展海外清关、仓储、分拨入户等境外综合服务。

三、取得成效

1.线上拼箱接单渠道进一步拓宽。义乌商务局与阿里巴巴国际站签署订单履约中心合作协议,已推动7000家主体上线阿里巴巴义乌产业带。

2.线下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海外仓总数达到20个,其中7个列为省级海外仓。义乌港7.75万方直通仓已建成投用,商城集团在18个国家对接海外仓25万方,出口超20亿元。

3.国际通道便利化优势进一步凸显。通过前期与义乌海关沟通“6033”转关模式。成功走通9710、 9810出口模式。

 

 

案例十七:环球义达国际物流信息平台

一、特色亮点

整合行业内知名专线服务商和物流基础设施供应商,实现货物的实时跟踪以及贸易数据的沉淀,为经营户、采购商、外贸公司、货代公司等客户提供一站式、全覆盖、门到门、标准化和有竞争力的数字化物流服务。

二、主要做法

1.对贸易主体赋能。提供便捷的在线查询和快捷线上下单。在平台可实现货物状态可视化。对国际物流专线服务商“划行规市”,创新线上比价机制,直接降低国际物流发货成本。门到门全流程可控,引入贸易信用保险,降低货物履约风险。

2.对货代行业赋能。对接国际物流需求,为货代公司提供新的业务流量,降低获客成本。搭建端到端高效协同的数字化操作系统,提高国际物流各环节的服务效率。自建及引入行业领先的“仓、干、配”物流基础设施,搭建综保区分类监管仓、船东订舱平台和海外仓,实现统仓统配本。

3.金融赋能。依托平台积累的真实物流数据,借助集团金融服务及征信平台,搭建国际物流金融解决方案,解决货代企业资金占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取得成效

1.平台通过沉淀的贸易数据和货物数据,明确了物流服务商、报关抬头公司等市场采购真实组货人身份,降低贸易风险。

2.已开通国际物流专线91条,覆盖俄罗斯、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66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

 

 

案例十八:政府采购资金“一键付”

一、特色亮点

1.采购合同上网签,签约“不见面”。

2.税务发票云校对,企业“零跑腿”。

3.支付审核线上走,资金“即时付”。

二、主要做法

1.实现政采云合同CA网签功能。引导供应商、采购单位到与政采云公司合作企业电子签章;项目采购发布中标公告后,企业与采购单位在线进行合同签章。

2.实现税务系统电子发票线上校验、确认。企业将电子发票上传至政采云系统,采购单位可在“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完成电子发票校验。

3.实现采购资金“一键”支付。企业主动在平台上发起支付申请,线上传送相关资料后,该申请立即进入采购单位待办事项,采购单位限时进行线上资料审核,超时将予以警告。支付申请同意后,相关信息即时推送至支付系统,核算中心线上核实后即时付款。实际支付情况将立即推送回企业 ,形成闭环。

三、取得成效

1.预计全年超6亿采购项目可实现网上签约,可再为企业减少上门签约交通住宿费等各类费用200余万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2.通过优化原纸质发票线下递送并审签手续,减少中标企业来回跑腿次数。

3.通过限时倒逼机制有效提高资金支付速度,采购单位内部支付审核时间预计可由原来至少10天缩短至3天完成。全年预计可减轻企业垫资成本5亿余元。

 

 

案例十九: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改革

一、特色亮点

1.应用活体认证等现代身份认证技术,解决远程、移动申请中的“面签”障碍。

2.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和应用制度。

3.建立移动端全业务办理模式,实现不动产登记特别是二手房转让等转移登记可以多人异地同步申请办理。

4.与市信用管理平台对接,建立不动产登记诚信体系,最大程度遏制骗取登记情况发生。

5.实现所有不动产登记业务类型系统智能辅助审核。

6.通过清理完善数据,制作电子宗地图、房产分层分户图,实现证书自助打印。

7.实现大屏实时动态监测、后台移动端查询和监管功能。

二、主要做法

1.创新业务流程。将原先197项业务类型精简为14大类45项,121子项。

2.创新平台载体。研究开发不动产登记在线缴税软件,实现缴税网上支付、自助支付等多渠道不见面支付。改造一手商品房网签备案系统、不动产抵押登记远程办理系统、法院执行系统,取消原有28个不动产登记窗口,形成由自助、智能服务设备、疑难问题办理包间组成的智慧服务大厅。

3.创新技术手段。优化升级不动产登记平台与系统,有效破解了登录人、多人签约、在线支付三种身份认证及在线电子签名、签章难题。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不动产登记网上申请及办理情况。

4.夯实信息基础。全面建立与税务、公安、民政、法院、市场监管等 9个部门,27类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机制。全面清理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取得成效

1.“全流程”网上办件率达到96.5%,实现不动产登记全生命周期、全闭环管理。

2.申请人不受地域限制,经过远程身份认证,可跨区域享受在线服务。

3.所有业务实行全天候响应,24小时不间断网上(掌上)提交不动产登记申请,申请能在20分钟内提交,并实现不动产抵押注销登记和权属信息查询24小时在线即时办结。

4.全部登记事项均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网办平均办理时间为1.17小时,登记办结时间相对于原先的1-5个工作日有大幅提升。

5.106个登记事项群众可以“零材料”申请,“刷脸通办”,窗口流量减少了76.7%,不动产登记“零材料”申报实现率达到了95.6%。全面应用电子不动产权证书(证明)。

 

 

案例二十:推动银行与跨境电商平台直联模式试点

一、特色亮点

银行与平台直联后,凭借平台的电子交易明细,为电商主体办理收结汇服务。

二、主要做法

1.银行与跨境电商平台系统直联。银行的核心系统服务器与跨境电商平台后台服务器直接联接,银行直接从平台获得跨境电商主体电子交易明细,同时也可直接从平台数据库中查询单笔电子交易明细。

2.建立事后监管机制。建立事后监测机制,通过管住银行与平台,较好的防范异常资金流动,提高外汇管理效率。同时通过直联信息共享,防止各渠道中电子交易明细交叉使用、重复收汇等问题。

3.实现跨境电商业务自助收结汇。全程线上操作,电商主体“一次不用跑”,提升跨境电商收结汇便利化水平。

三、取得成效

在全国率先实现地方法人银行(稠州银行)与电商平台(广州哆啦)直联模式,指导稠州银行复制推广直联模式。截至11月底,累计发生交易2362.28万美元。

 

 

案例二十一:“企业版”市场采购贸易外汇改革

一、特色亮点

允许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代理报关出口的小微企业、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直接收结汇。

二、主要做法

1.突破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代理报关出口的小微企业“谁出口谁收汇”的外汇管理政策。

2.赋予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代理报关的小微企业(含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与前期改革同等的便利化结汇措施,实现“网办+秒办”。

3.允许在义乌注册并在义乌以1039方式报关的异地商户在义乌享受便利化结汇措施。

三、取得成效

1.将实现市场贸易主体全覆盖,直接惠及阿里国际站等小微企业20万家(小商品城背后的200万家小微企业也将不同程度间接受益),预估吸引异地资金10亿美元以上。

2.小微企业在市场采购贸易收结汇方面的风险大为降低,也将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案例二十二: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一、特色亮点

1.实现项目审批“四统一”;2.优化审批事项;3、完成 “多合一”改革4..设立“综合受理窗口”;5.实施 “并联审批”;6.实施施工图联合审查及电子图审;7.推行图审“自审备案制”;8.优化公用报装服务;9.开展“多测合一”改革。

二、主要做法

1.应用统一系统,优化和精简审批事项。所有工程建设审批事项在该平台网上办理。取消施工合同备案、消防设计备案、中标价、竣工结算价信息和国有投资建设工程招标控制价报送等事项。规划、建设等部门将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批事项进行集成下放;环境影响评价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将消防设计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应建防空地下室民用建筑报建审批等事项“多合一”办理。

2.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的模式。设立“综合受理窗口”,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的审批事项并联审批。

3.推进施工图审查改革。实施施工图联合审查及电子图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施工图审查。建成施工图审查信息系统,并与审批管理系统形成对接,实现全程电子图纸在线申报、在线审查、在线监管。建设单位申请施工许可证时提交自审承诺书代替图审合格意见,施工图审查不再作为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

4.优化公用报装服务。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纳入到审批制度改革中,由各公共服务机构主动提供服务,在工程施工阶段完成相关设施建设,竣工验收后直接办理接入服务。对水、电、气单位为用户提供接入实施的外线工程,申请挖掘、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绿地审批的,实行承诺制办理。

5.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按工程建设时序分为3个阶段予以推进,做到统一测绘技术标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测绘成果实现共建共享。

三、取得成效

在营商环境“办理建筑许可”测评中,环节测评、时间测评等两项指标涉及的37个环节在去年减至22个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革(取消、合并、主动服务等)减至16个以内,全流程时间从去年的32.5天压缩至26天以内。其中实施企业投资低风险项目改革,办理建筑许可环节减至4 个,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10个工作日。

 

 

案例二十三:创新打造人才全生命周期“掌上办”APP

一、特色亮点

1.大范围缩减申报材料。多个实现零材料,单人才购房补助,全年就可减少申报材料7.2万份。只需一键提交,就能完成事项申报,一次不用跑,如人才购房资格审核,原需7个部门10个章改为0个。

2.部门内部审核更高效。实现学历、职称等低频变化信息一次审核,终生免审。部分事项联审时间缩短一个半月,月均减少部门内部重复审核200人次。

3.人才信息采集更全面。首次提交个人信息,系统自动提交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后续不再提供已审核个人信息。

二、主要做法

1.打造全省首个掌上人才服务综合平台。主动整合全市涉才事项,包括9个大类50项人才关心的服务功能,实现了“一掌通办”。

2.打造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体系。实现人才业务整合,一件事联办,与政务办公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整合推出人才购房一件事,实现一个端口申报,部门同步联审。

3.打造全息场景,推动人才生态“一码通行”。“一人一码”自带基本档案,无需提供任何证明,人才亮码即可享受多项公共服务。为人才提供“私人订制”的中长期职业规划,通过“手把手”指导,为人才发展铺就“高速路”。

三、取得成效

1.《浙江人社政务信息(专报)》(第49期)刊登《义乌市推进“i人才”掌上服务平台“六个一”提供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保障》,获葛平安副厅长批示。

2.《浙江政务信息(专报)》(第861期)刊登《义乌市创新打造人才全生命周期“掌上办”APP以最优服务生态打造人才“蓄水池”》。

中国组织人事报刊登《“一掌通办”“一码通行”浙江义乌市创新推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掌上平台》。

3.“义乌i人才”系统自上线以来,注册量已达29500人,日均注册量200人以上。

 

 

案例二十四:建立电视剧、网剧备案公共服务平台

一、特色亮点

优化电视剧、网络剧的备案立项服务,进一步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争取了省广电局的有关电视剧备案权限,承接省广电局的网络剧、网大的备案立项和完成片审查权限的下放。

三、取得成效

2020年,共完成电影电视剧备案立项110部,网大网剧备案立项433部,审查上线(网络)影视剧10部,版权登记50部,对20部影视剧开展创作拍前指导。

案例二十五:成立金华市影视基地联盟

一、特色亮点

推动我市影视产业全域化发展,助力影视文化产业成为惠民产业。

二、主要做法

由全市135家影视基地和相关单位共同组建,率先实现了拍摄基地的全域化,加快推动横店基地管理模式、标准化建设、拍摄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大输出力度,有力推进金华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三、取得成效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会同东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东阳市影视拍摄外景临时用地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已完成1幅影视拍摄临时用地的审批。

 

 

案例二十六:设立“影视通宝”“影视贷”等金融产品

一、特色亮点

解决影视文化企业轻资产,无抵押物,融资难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

联合金融部门,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扶持导向,为轻资产的文化创意企业量身定做,主要是采取影视作品的版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相结合的方式,为影视文化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授信业务。

三、取得成效

2019年累计为6家影视企业,共投放3.62亿元贷款;20年累计为6家影视企业,共投放7100万元贷款。

 

 

案例二十七:试行“代办帮跑”服务,实现职称“零次跑”

一、特色亮点

组织人力社保局从企业和群众最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在“三服务”过程中践行初心使命,用服务“加法”换流程“减法”,疏通职称办理事项中的“肠梗阻”,创新推出职称初定“领跑者”、“直评工程师”进企业等多项职称服务,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创优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开发区职称工作“零次跑”升级。首次提出职称评定“十五分钟服务圈”概念,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

二、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推出职称申报“零次跑”。率先实行职称初定“领跑者”、“直评工程师”进企业等多项职称服务,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创优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开发区职称工作“零次跑”升级。

二是全面推进专技共享“专家团”。打好专家服务组合拳,打响企业帮扶金招牌。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用,组建“共享专家团”。针对企业面临的复工复产难题,组织专家“会诊”,提供上门服务或进行在线指导,为企业提速提产、提质提量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

三是打造十五分钟专技“服务圈”。推进“代办员”帮跑制度,常态化推进职称服务“零次跑”。组建“专技服务团队”12支,打造“专技服务15分钟服务圈”。在常态化进企业服务的同时,宣传职称政策,了解企业需求,提供专业技术“上门”服务,结合企业评价,现场审核专业技术能力,实现零次跑,助力人社工作零次跑纵深化推进。

三、取得成效

发放全省首张网络申报审批职称证书,职称申报“一网通”。这标志着金华全面迈入“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无缝对接、精准连接的职称评定新阶段。

专技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职称初定、领取证书,大大缩短了申报流程和审核时间。“共享专家团”助派尼尔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博星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难题,助力企业产能提速。

创新之处:首次提出职称评定“十五分钟服务圈”概念,是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的创新举措。

 

 

案例二十八:金华开发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微智治”项目

一、特色亮点

一是治理主体的转变。通过“金开通”公众版和 “微主题”活动,让广大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治理主体的全民化。二是治理机制的转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民化,采取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便民举措,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治理结构的转变。将“金字塔状的管控型治理”传统模式转变为“扁平式零缝隙服务型治理”现代模式。在治理理念上变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的“碎片化治理”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整理性治理”。四是治理模式的转变。采取“智能化+网格化”的“互联网+”管理模式,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

二、主要做法

一个管理体系:构建“开发区指挥中心——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村(社区)——网格(微网格)”四级管理体系。

一张统一网格:以平安综治网格和文明城市创建网格为基础,整合各单位部门网格,构建开发区统一的四级网格体系。一个智慧平台:建成开发区指挥中心(智慧城市管理中心),抽调相关职能部门实体化办公,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

一支网格队伍:以“一格一长一专多员”的模式,在创建网格员队伍基础上,整合政法、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部门)的网格人员及经费,组建网格员队伍。

一套运行机制:建立单位(部门)之间、网格之间、单位(部门)与网格之间的对接机制,使线上的职责任务对接转化到块状之中,在网格层面得到有效落实。

三、取得成效

经前期运行,开发区“金开通+微网格”社会“微智治”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目前,金华市公安局、金华市妇联、婺城区法院、江西景德镇、滁州市南谯区等单位来参观学习开发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小康》·中国小康网、央视频、 金华日报、无限金华(视频)等诸多新闻媒体也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

 

 

案例二十九:搭建高频无感智办“政策兑现一件事”系统

一、特色亮点

目前,“政策兑现一件事”系统已汇集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农业、科技、网络经济、人才、招商、建筑、社会发展等奖补政策事项62项,将切实解决企业、个人政策申报多头跑、兑现落地时间长问题。

二、主要做法

“政策兑现一件事”系统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优化办事流程、减少群众提交的办事材料数量,整合所有部门扶持政策在一个平台上来完成解读、申报、兑现。企业只需线上填报一键申请,审批部门后台“一键点单”,通过OA业务协同系统跑件,消息实时通信,真正实现“数据跑”代替“群众跑”,极大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同时通过优化提升进一步推进项目全过程留痕、全方位查重、全环节督查、全维度考评,实现惠企政策一站式直通企业、一平台全集成、一窗口全受理、一网全覆盖。

三、取得成效

搭建高频无感智办“政策兑现一件事”系统,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通兑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打造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确保惠企惠民政策“一次能看懂、一次能办好、一次能兑现”。

 

 

案例三十:“三位一体”远程指挥中心

一、特色亮点

1.终端状态实时监控;2.业务数据多维统计;3.        业务数据智能分析;4.终端故障自动报警;5.可疑人员税警联动;6.领导决策实时呈现7.协作管理资源整合

二、主要做法

配合市局纳税服务科建设适用于金华市全市范围内的纳税服务指挥综合平台,主要关注自助设备的指挥管理。人工大厅以《纳税服务综合管理系统》为基础,进行数据集成和展示;自助设备以自住终端系统为主,进行系统集成、信息采集和数据展示。该系统建成后,税务端后台和纳税人都能更直观的获取实时和往期办税情况和数据分析报告。

三、取得成效

1.对接市局纳服科,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介入环节。

2.对接航信公司,理顺智能监控平台的组织架构。

3.按照基础平台、平台服务、接口子系统等程序提供能够最大化满足纳税人需求的综合性平台。

4.填充税务端需要远程掌握的数据模块,包括发票文书资料送达的邮寄功能、电子税务局后台处理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办税流量、自助设备、网办率实时监控阀值预警的监控功能。

5.借力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区改造,打造综合性展示大数据处理结果的投屏屏幕,设置反馈功能

 

 

案例三十一:易融通金融供应链项目

一、特色亮点

实现政策兑现由年度兑现变为隔月兑现。

二、主要做法

运用政府+银行合作模式,采用应收账款质押方式,将政策兑现资金由银行支付给企业,实现政策兑现隔月支付,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三、取得成效

目前已开展首批易融通金融供应链试点项目,按照相应标准筛选出首批19家企业,目前正在走兑现流程。

 

 

案例三十二:区港联动

一、特色亮点

加强金义综保区与浙中公铁联运港的合作,实现区港联动,联手打造服务金华地区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开放平台。

二、主要做法

创新区港联动新模式,实现中亚班列回程货进综保区。

三、取得成效

6月24日已完成首列中欧班列回程货进入金义综保区。目前已进入常态化运营,已完成进口2亿美元。

 

 

案例三十三:互联网+税务+金融

一、特色亮点

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产品服务

二、主要做法

新增自贸区的专用“税银互动”产品并系统性优化银税互动产品服务

三、取得成效

推出以纳税信用为贷款依据的税银通、小微易贷、税易贷、税E贷等四款贷款产品,“小微易贷”产品目前已办理18户,授信超20户。

 

 

案例三十四:首创异地企业跨区域迁入“网上办”

一、特色亮点

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创新性地解决了企业跨区域迁移线下“两地跑”、“往返跑”。

二、主要做法

(一)开发网络平台,上线兰溪自己的办事端口“兰e办”平台,推行电子化登记模式;(二)持续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打造闭环。

三、取得成效

1.节省企业跨省、跨市“两地跑”成本;2.弥补了曾经的空白领域,进一步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3.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案例三十五:创新推出“交地即发证”不动产登记模式

一、特色亮点

优化了企业竞得地块后的办事流程,加快了项目开工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全程服务“加跟进”;(二)做好办事流程的“减法”;(三)实现提质增效。

三、取得成效

1.减少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2.实现企业办证“最多跑一次”。

 

 

案例三十六:永康市创新“12369”模式破解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

一、特色亮点

搭建一个平台变分散处理为集中式处置;实现两个闭环,变脱节式管理为环扣管控;提供三项服务,变无序式自治为管家式指导;抓实六个环节,变单一式把关为周期式把控;瞄2准九大目标,突击式检查为长效式治理。

二、主要做法

与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协,建成危废处置中心,正式启动中小为企业危废收集、转运、贮存试点工作。

三、取得成效

4月26日,“无废城市”平台危废系统上线运行,目前已有注册企业202家,签约企业80余家,共清运收贮危废120吨,企业危废处置成本平均下降30%以上。

 

 

案例三十七:复工复产“七步法”

一、特色亮点

复工复产“七步法”

二、主要做法

1、复工五准备;2、返岗员工三核查;3、备案审批二步走;4、人流管控四重点;5、消杀防护五到位;6、宣传引导四注意;7、日常防控两报告。

三、取得成效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抗击疫情

 

 

案例三十八:永康市精准发力推进“2+6”清单项目实现首批专项债券申报命中率接近70%

一、特色亮点

1.设立“指挥中枢”;2.点选“精兵强将”;3.淬炼业务本领;4.实行集体决策机制。5.实行部门联动机制;6.实行复查考核机制;7.破解难题,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8.向上对接,全力拼抢争取要素资源;9.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

二、主要做法

1.凝聚合力专班干,变“碎片化”破难为“集团式”攻坚;2、压细责任促落实,变“被动式”化解为“主动式”谋划;3.实处谋划统筹抓,变“单维度”推动为“多维度”推进

三、取得成效

永康市共梳理谋划“2+6”清单项目151个(增量项目109个),申请中央投资30.17亿元(新增25.82亿元)。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3个,列入国家下达全省首批专项债券项目9个,命中率达6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项目争取数站金华各县市区首位。

 

 

案例三十九:2020/10/17,“义新欧”中欧班列(金华)平台首张CIFA多式联运提单顺利签发

一、特色亮点

铁路国际联运单不作具备物权属性。引入CIFA提单,可以破解运单无法实现对货物的留置权,不能导入开立信用证实现大额交易等难题。

二、主要做法

原货物的运输凭证只有铁路运单,浙中国际采取“铁路运单+CIFA提单”双提单模式,使货主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保险、一箱到底、一次结算”。

三、取得成效

是义新欧金华平台出口CIFA提单实操的第一次尝试

 

 

案例四十:推行“一件事”新样本

一、特色亮点

打通部门壁垒、重塑办证流程、扩大红利覆盖。

二、主要做法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开设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办理专窗,将原先分散在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的职能,整合到一个窗口,有效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现了证件一次办结。

三、取得成效

外籍专家由跑四次减少为只跑一次;办结时限由25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提交的纸质材料由56页以上减少为23页以上,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目前已惠及863名外籍专家。

 

 

案例四十一:开展“助企双引”(引才引资)直通车活动

一、特色亮点

支持企业引进外籍人才和技术人员,对外籍专家提供充分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增强获得感和归属感

二、主要做法

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和外籍人员开展宣讲;与专家、学者、商贸人员、留学生等外籍人员中有潜力的友好人士进行结对;对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深化服务。

三、取得成效

已开展政策宣讲57场;结对外籍人才专家100名,结对率100%;服务重点涉外机构478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服务率达96%,印刷宣传单页3000余份分发至各涉外企业。

 

 

案例四十二:减免申请材料打造“全天候”窗口

一、特色亮点

根据金华市场需求及“无证明城市”要求,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便利举措

二、主要做法

减免高层次人才境外无犯罪记录证明、亲属关系证明、住宿登记证明等材料。为人才开通绿色通道,推出出入境证件立等可取服务,实行节假日预约办理制度。

三、取得成效

为外籍专家减免各类证明材料721份,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开通绿色通道126次。

 

 

案例四十三:建立自贸区金义片区(金东)商事调解中心

一、特色亮点

多元化:部门联动、政社互动、专群齐动

专业化:行专调解组织参与、律所等组织合作、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

二、主要做法

构建“一站式”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体系,成立服务专班:1.建立多元闭环化解机制,强化警调、诉调衔接,发挥律师调节作用;2.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参与调解机制,强化金融、物流、电商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及涉企调委会等参与调解合作;3.建立一支由专职调解员和律师、企业员工、行业协会代表等志愿者组成的商事纠纷调解队伍,致力非诉方式解决商事纠纷

三、取得成效

2020年11月6日成立了自贸区金义片区(金东)建设法治保障服务专班,物流调委会入驻自贸区,建立6名专职调解员+X名调解志愿者的商事调解团队,截至目前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8起,主要涉及民商事合同纠纷,生产经营和劳动争议纠纷等。

 

首页    资源库    实践案例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创新案例--金华
2021-07-19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