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心中有“数” 脚下有路
今年3月,芯越微电子材料(嘉兴)有限公司签约落户平湖·青田“飞地”产业园2号厂房。“这块区域将布局光电行业生产线,到时候年产能能达到1.6万多吨;那边将布局万级无尘室,用于半导体行业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自4月启动装修以来,董事长刘江华的心中渐渐形成了一张“布局图”,且越来越清晰。
虽然距离投产还有些时间,但订单已经纷至沓来。这样的“行情”正是源于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芯越主要生产光刻配套材料,是芯片行业的核心部件。“高精尖”的产品,不仅受到客户青睐,同样吸引投资者眼球,目前芯越已吸引了国内知名创投公司加入。看着厂房从“布局图”迈向“实景图”,刘江华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今年销售额预计能达到1000万元,但是3年内将达到满负荷生产状态,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实现年销售额1.44亿元。”刘江华说。
平湖·青田“飞地”产业园
如果说芯越的到来,弥补了平湖经开在芯片光刻领域的空白,那么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落户,就是拉开了平湖经开氢能源产业的大幕。锋源由领军人才王海峰领衔成立,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燃料电池电堆量产企业,产品性能指标对标国际最领先的燃料电池公司,并且在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等“全部件领域”具备“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全面成本可控”。
一个企业,引领一个产业发展。平湖经开正以锋源为起点建立氢能源产业集聚区,重点引入氢能源检测和氢燃料发动机生产企业,让使用“平湖造”氢燃料电池汽车真正跑起来。如今,这个梦想正在一步一步靠近:4月9日,锋源与平湖市浙石油综合能源销售有限公司、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等“牵手”,签署了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运营等成本,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配套体系,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与领先企业集聚,成为平湖经开氢能产业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目前,该公司已装配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10辆,实际路跑里程达到1万公里,测试状况良好,基本达到实验室测试水平。去年销售580余万元,而今年有望达到4000万元。
装配锋源氢能科技自主研发电池的汽车
行走在平湖经开,我们看到一家家新落户的数字经济企业,规模不大,但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正是针对数字经济企业初创型特点,平湖经开提供了科创中心、领军人才创业园、AUTO021等多个科创平台,作为数字经济项目的“发展土壤”;还成立了总规模达到1.5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以及2个子基金,给予项目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自2019年以来,平湖经开已招引润地、康阔、德锋、川速等数字经济项目25个,涉及汽车电子、卫星遥感、5G通信、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
智创园成为数字经济项目的“发展土壤”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平湖经开37家规上数字经济企业实现产值44.2亿元,但降幅呈现逐渐收窄态势。正是在降幅一点一滴收窄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数字经济的魅力,这样的魅力在于数字经济作为发展大势,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反弹能力,而这正是平湖经开坚定不移发展数字经济的原因。
浙江矽感锐芯科技有限公司虽然还未跨上“规上”行列,但矽感锐芯有信心今年首年便晋升“规上”,产值突破1亿元。矽感锐芯的信心,来源于公司化危为机的能力。今年3月,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发来一封红头函,征召矽感锐芯进入传感器“国家队”。走进公司的万级净化车间,只看到芯片贴装设备、打线机、全自动封焊机等高端机器一字排开,它们有的将芯片贴在管座上,有的将金丝打到管座上,有的将管帽按在管座上……在经过一系列数字化流程之后,一颗颗小巧的红外传感器下线。“你别看它小,它可是额温枪的心脏。”公司总经理杜明颇为自豪地说,如今他们保持着稳定的红外线生产产能,日产15万颗。另外,二楼的生产车间已经完成装修,待条件成熟后就可投入使用,届时主要用于微机电传感器生产。

矽感锐芯生产线
如果说矽感锐芯首年便晋升“规上”,是搭上了此次化危为机的快车,那么对浙江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来说,这次危机则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准备。浙江伊控作为上汽乘用车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逆变器的定点供应商,项目在2018年8月启动,原定于今年4月量产,因为疫情关系随整车项目延期到8月,少了4个月的产量。总经理樊晓虹说 “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在这4个月时间里,我们可以更好地去做产能优化、人员能力建设、产品验证等工作”。
总经理樊晓虹算的是“长远账”,逆变器作为新能源车电驱动系统核心零部件,从试制到量产经历了近1年半的时间。2019年初首条手工装配线、测试系统启用。经过3轮试制以及试验验证,不断与整车进行性能匹配与优化。截至目前,在120个平方米的试制间里已完成了多个规格600多件逆变器的试制,分别匹配8款车型。试制间外一条高自动化的智能制造线已调试完成,年底前预计将有10000多件逆变器从此下线。作为科技型公司,浙江伊控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申报专利32项,其中5项为发明专利,正在积极准备资料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产品和高智能产线投入,“PLC+MES+ERP+云服务”,浙江伊控必将成为高附加值高产出的智能化数字型企业。

浙江伊控产线蓄势待发
在疫情中抓住危机、在疫情下思考前路,平湖经开每一家数字经济企业成长轨迹不同,但面对危机他们都有临危不惧的心态、化危为机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平湖经开数字经济今后厚积薄发的力量源泉。
在第二工厂新投入产能的助力下,尼得科艾莱希斯电子(浙江)有限公司今年1到4月产值实现1.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去年,我们公司投资了6000多万元,在公司的第二工厂投入了一条新生产线,主要生产新能源车用牵引马达控制总成,供应给广汽。”公司管理部部长谢则谨说,这条新生产线在前4个月的产值中贡献了65%。
从第一工厂生产车身稳定控制组件、方向转向助力控制组件这两类主要产品,到第二工厂生产新能源车用牵引马达控制总成,艾莱希斯紧跟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扩大了“产品圈”,不仅顺应了市场发展需求,而且还带来了产能的增加。
以汽车电子为主要内容的“四新”经济,尤其是用于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汽车发展方向。生产新能源汽车用牵引马达控制总成的艾莱希斯,是日本电产集团变化生产方向来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体现。2016年8月,艾莱希斯第一工厂在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闲置厂房内成立,去年投资建设的第二工厂则是在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浙江)有限公司闲置厂房里成立。
正是在日本电产集团以变应变的布局中“诞生”的艾莱希斯,始终带着“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基因。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但艾莱希斯助力平湖实现了日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而且第二工厂的第二条生产线也将于今年年内投入使用,届时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艾莱希斯顺应市场扩大“产品圈”
艾莱希斯距离日本电产东测(浙江)有限公司千米远,是一条供应链上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艾莱希斯的控制总成,将被送至东测,与电控、电机、壳体等其他部件一起组成“四合一”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而这正是东测的拳头产品之一。
去年5月,东测投资超亿美元项目投入生产,成为公司的第三工厂,目前主要布局两条生产线,为广汽新能源汽车生产产品。随着第三工厂投入使用、产能增大,东测去年产值达到18.7亿元,今年前4个月创造产值4.2亿元。“今年,第三工厂还将布局吉利生产线。”企业管理本部部长陈国强说,包括这条吉利生产线和技术改造,今年东测将再投资3亿多元。目前,这条生产线将于近期投入使用,在这条新布局生产线的拉动下,第三工厂对公司全年产值的贡献率将达到50%,全年产值有望超20亿元,推动公司迈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像艾莱希斯、东测这样的数字经济“大块头”企业,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有效抵冲了疫情带来的影响。深究原因,无疑是企业未雨绸缪,布局新项目,借力新项目,公司得以在疫情之下继续发力。正是坚信投资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平湖经开今年以来着力加快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前4个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额达到4.8亿元,今天的这些投资将成为明天数字经济发展由大到强的希望所在。

康迈尔机电(嘉兴)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线
信息来源: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编辑:王墨涵
校对: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