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中的产业新城——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的新图景
剡溪之水源远流长,袅袅越音生生不息。
核心区域面积达171平方公里的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占嵊州全市70%以上,是嵊州经济建设的主平台,更是嵊州共富的基石。聚产业、夯基石、强配套、优服务,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从创建之初的1.0版蝶变到如今的3.0版,绘就了一幅幸福、文明的共同富裕新图景。

一起走进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感受共富路上的新气象。
1
做大产业版图
长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园内,3名技术人员在控制室内轻点鼠标,操控着配料、反应、出料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这家坐落于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城北化工园区的新企业,今年一季度就完成工业产值4.26亿元,贡献税收5000多万元。

这只是开端,待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超过100亿元。长鸿主要生产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其产品被广泛制成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农用地膜等。眼下,项目一期已完成建设,可年产12万吨可降解新材料。“今年下半年将扩建3条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增加18万吨产量。”公司总经理滕明才说。
不光是长鸿,总投资20亿元的贝达药业(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预计10月完成主体结构。这是城北化工园区的又一核心项目,主要研发生产抗肿瘤原料药和创新药。其中,一期项目计划于2024年4月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40亿元。

贝达药业(嵊州)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效果图
经过多年发展,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早已形成领带服饰、厨具电器、机械电机三大传统产业。园区内1000多家领带服饰企业年产领带3亿多条,占全国90%、世界60%,集成灶产销量占全国65%以上。
“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强大的产业基础。作为嵊州经济建设的主平台,不光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要率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创更高质量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嵊州市委常委、开发区(高新园区)党工委书记赵伟龙说。
去年5月,嵊州经济开发区开启3.0版,在整合浦口区块、三江街道工业园区和剡湖街道城北工业区三大重要产业平台的基础上,将三界镇的高新园区一并纳入其中,整合成为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至此,开发区核心区域面积扩大到171平方公里,规上工业产值占嵊州全市70%以上,涵盖了该市大部分优质经济发展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根据规划,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将承担起嵊州制造业集群最主要的培育任务,重点布局5G“万亩千亿”产业园、艇湖新兴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智能厨具产业园、联甬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领尚小镇等七大板块,为嵊州建链、强链、补链招商打下基础。

大平台所展现的硬核实力,也给产业发展与集聚带来了链条效应,更多标志性引领性项目纷至沓来。在5G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先后引进总投资150亿元的正威嵊州5G新材料科技城、总投资60亿元的科元精化ABS新材料、总投资50亿元的金达视讯屏显产业基地、总投资20亿元的5G基站配套安防设备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数据显示,去年,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核心区域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60亿元,同比增长14%。
2
做强承接平台
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联甬产业园内,看着眼前2幢3层高的厂房拔地而起,浙江精领智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洪光难掩喜悦之情,“预计9月就能竣工,10月起我们的设备就可以陆续进场了!”

精领智造是入驻联甬产业园的其中一家企业,来自宁波。建设中的联甬产业园承接的正是宁波高端制造,让具有发展前景的外溢企业在这里抱团集中。
“这几年公司效益不断提升,宁波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公司亟须外拓。”傅洪光说。为此,交通便利的嵊州,成了他的首选,“从公司所在的宁波海曙区到嵊州,走高速只需40多分钟。”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宁波企业因当地土地、产能等方面的限制,亟须向外拓展。”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支赞丽说,经过招商人员20余次上门走访,最终从40余家报名企业中筛选出浙江精领智造有限公司、浙江赤马汽配有限公司等7家宁波企业,产业涵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电力设备制造、人工智能系统制造等多个领域,且都是来自各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小巨人”。所有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19亿元,年缴纳税收1.2亿元。

厨具智能生产线
“嵊州厨具家电产业已形成集群优势,项目落户联甬产业园后,可以借势借力,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傅洪光说,除了提供场地外,联甬产业园还提供统一的物业管理、员工食堂等,这也是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
从地图上看,身处浙江一小时经济圈的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东临宁波,南接台州,西连金华,北靠杭州,地处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丽衢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中心位置,是融杭联甬接沪绕不开的枢纽点。
建设联甬产业园是甬绍两地联合发布《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以来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实施“接沪、融杭、承甬、联义”战略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劲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对于省域空间的溢出效应,正在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迸出新的火花。
眼下,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已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将依托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品牌优势开展项目对接,形成广泛的项目招引合作新模式。在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三界片区,临杭产业园、多肽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已逐步建成投产。嵊州多个经济平台齐发力,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发展局面。
3
做优新城环境
初夏,阳光映射下的月湖,波光粼粼。望湖楼、商业街、篮球场、足球场、沿湖绿道吸引着商流与人流,月湖公园已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不远处,艇湖新兴产业园内,总投资17.4亿元的基础设施EPC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艇湖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EPC项目包含13个子工程,涉及11座桥梁和11条道路。其中,道路建设总长度约为14.7公里。“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交通环境,提高运行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平台公司副总经理竺林江说。

艇湖科技城效果图
位于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核心区块的艇湖新兴产业园是开发区正在重点打造的产城融合新城。除了艇湖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EPC项目以外,投资9.4亿元的嵊州市妇幼保健院(嵊州第二人民医院)及疾控中心新建工程、镇海中学嵊州分校、中国唐诗之城、开发区创业创新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也纷纷拔地而起。“走好共同富裕路,需要产城融合发展。我们正从城市功能完善向环境优化转变,从单一工业园区向融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城区转变。”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陶凯春说。
不断优化的生态环境和不断完善的基础配套加速集聚区域人气,也吸引着在外乡贤源源不断回归。
总投资50亿元的长鸿全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是近年来嵊州最大的乡贤回归项目。回到家乡,乡贤陶春风不仅惊叹于美景,更被家乡的办事效率深深折服——从对接投资意向到一次性腾空项目用地,再到正式签约,仅用了21天;从土地摘牌到去年9月试运行,仅用了不到10个月,刷新了嵊州项目建设的新纪录。针对这一项目,市县两级专门成立项目专班,开发区、所在镇街安排专员“一对一”上门服务,从公司注册、项目用地办证到项目审批,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乡贤回归工程是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2020年6月以来,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共招引长鸿、比亚迪、贝达药业等为代表的乡贤回归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约336亿元,涵盖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嵊州新引进项目的近一半。

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企业的投资,正是对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营商环境的认可与正向鼓励。2020年7月,嵊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提升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的实施方案》,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则放”等原则,依法将涉及11个部门的35项权限放权给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并派出专职干部进驻开展相关审批等业务。从此,企业的大部分事项在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就能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试行“预许可”承诺制,开展“容缺受理”,简化事前审批,也为项目加快推进扫除了不少障碍。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已引进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约55.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20亿元以上项目1个。
“随着杭台高铁的开通,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将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与杭绍甬同城化发展的强劲东风,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抓手,围绕‘一年攻坚、两年突破、三年出形象’目标,做大做强新能源高端装备万亩千亿产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推动形成‘一城一室’创新策源格局,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嵊州样板做出开发区积极贡献。”赵伟龙说。

✎来源 | 绍兴日报
✎编辑 | 沈含
✎审核 | 王琬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