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千亿、23.2%——两个数字看余杭经开区蝶变

开栏语

 

金秋十月,万众期盼。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将向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建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
 
十年砥砺前行,不负殷殷嘱托。
 
十年来,浙江开发区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政治铸魂,扛起对外开放“重要窗口”的政治担当;始终坚持革故鼎新,发挥经济发展主阵地作用;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持续擦亮金名片。
 
牢记嘱托接续干,感恩奋进谱新篇。
 
在省商务厅的指导下,砥砺奋进的浙江开发区开设“喜迎二十大”专栏,展现全省开发区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昂扬风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年前,临平区国家级——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十年间,作为产业平台,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余杭经开区产业发展局的主要负责人只用两个数字,概括了经开区这十年的产业成绩单——千亿元、23.2%。

 

前者,是指2021年底,经开区的规模工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后者,是指经开区工业增加值率已达23.2%。

 

从这两个数字展开,这十年,余杭经开区以质效并行的节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布局——

三大核心产业 集聚形态初现

 

余杭经开区迈进“千亿级”产业平台,背后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家纺布艺这三大主导产业在不断释放动力。从今天来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都是未来产业的方向。可经开区对此的布局,早于十年前。

 

2012年,余杭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入列国家队,足以说明,当时的经开区已有一定的实力。经开区产业发展局主要负责人回忆说,当时的产业优势在于,经开区已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形态。

 

从时间轴倒排推算,余杭经开区成立之初,产业以家纺、布艺、服装、家居等轻工业为主。到2012年前后,老板电器、春风动力、西奥电梯等一批制造业企业集聚在经开区。自此,这片土地,开始出现转型迭代的新形态。

探得产业转型机遇的余杭经开区,第一时间提出了新的目标。“经过研究和区委政府的讨论,我们明确要走工业产业高端化、绿色化的路子。”该负责人说。

 

在当时,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以制造业企业中最为集中。以老板电器、春风动力为代表,较早开始推进“机器换人”、建设“立体仓库”、打造“工业互联网+”等早期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探索。

 

从近十年的企业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出,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体转型,而是从一台机器、一条生产线的改造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基于一点一滴的改造探索,这批经开区内的老牌制造业企业也尝到了其中的甜头。自2014年起,余杭经开区内陆续收获各大荣誉,其中既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也有浙江省第一批制造业“云上企业”、浙江省“未来工厂”、浙江省工业互联网平台……荣誉无外乎是最大的肯定。

 

 

突破——

数智赋能加码 产值突破千亿 

 

余杭经开区产业迈向高端化,是在数字经济的赛道中,不断奔跑前进的。同时,由智造引发的积极效应,也是由点及面,在纵向与横向间延伸拓展的。

 

对此的理解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激活了生物医药、家纺布艺产业也随之步入高端化;另一方面,产业高端化也意味着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同步实现。

 

前者可以从经开区内已招引落地的企业中得到印证——装备制造业中,杭汽轮、求是半导体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茁壮发展,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等一批行业领先的研究院持续为创新赋能;

 

生物医药产业中,贝达药业独树一帜的背后,还有信达生物、百诚医药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和新兴的医疗机械类企业在不断壮大高端产业队伍;家纺布艺产业中,浙江省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搭建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成立时尚家纺技术转移中心,打造杭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临平平台,让高端品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后者,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贯穿在余杭经开区三大主导产业的细枝末节中。

 

以数字化为代表,截至目前,余杭经开区内共有老板电器、春风动力、西奥电梯、阿里迅犀等省级“未来工厂”,运达风电入选2022年试点“未来工厂”,数量居浙江省首位。

“已成功创建为‘未来工厂’的企业,在不断发挥龙头效应,带领着经开区内其他中小企业也在各自领域中探索数字化转型。”经开区产业发展局主要负责人说,“所以杭州市级以上的数字化改革项目,经开区内就有150余个。另外,经开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百分百‘上云’、数字化应用全覆盖,重点企业数控化率达90%以上。”也正因如此,经开区成为浙江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浙江省新智造(区域)示范试点。

 

此外,持之以恒坚持绿色发展的余杭经开区,也已实现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16吨标准煤,远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正因如此,经开区也较早获得由工信部颁发的“绿色园区”荣誉称号。

 

在一系列的数智赋能加码中,2021年底,余杭经开区规模工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工业增加值率已达23.2%,综合排名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提质——

走进资本市场 培育上市企业

 

当时光继续前行,余杭经开区发展“2+1”主导产业的方向已然明晰,龙头企业逐步发展成熟。那么,下一步的目标又是什么?经开区将目光转至要让产业、让企业提质增效上。

 

也就是说,从这个阶段起,余杭经开区开始积极拥抱资本市场、梯队培养上市企业。

 

为此,经开区制定了“早鸟计划”“冠军计划”“凤凰计划”“扎根计划”“净增规计划”等一系列创新突破又因地制宜的手段,不断提升孵化培育成效。

 

这些计划手段与企业的落地发展历程一脉相承。“早鸟计划”,字面理解就是早起的鸟。对于这类正处于初创期,但未来大有可为的企业来说,正需要大孵化器这样的外界助力。因此,经开区在制定“早鸟计划”时,便将核心要义定位在明晰主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品牌效应的前提下,着力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推机制,提升创新空间的经济效益和创新价值。

 

当早鸟逐渐孵化长大,它的未来就有多种可能。

 

有些企业,长期专注在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中争得国际领先。它们就是未来的“冠军”企业。如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有限公司,是工信部公布的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之一。这些年里,该企业就实现了自动扶梯链、板式链两个细分行业全球冠军。在经开区,与它同行的还有微光电子、杭汽轮、春风动力等“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而“冠军计划”的制定就是为了补齐这些“冠军”企业的后备力量。

 

有些企业已有足够的潜力,可以成为下一只“凤凰”。因此,经开区便在“凤凰计划”中给足助力,鼓励这类企业做大做强。在“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的原则下,经开区围绕企业申报节点、发展阶段、业绩意愿等指标,建立了包含100家企业在内的近、中、远期三大上市后备(培育)企业资源库。

面向这些后备企业,余杭经开区展开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同时,经开区还聚焦企业上市中的“痛点”,集合来自高校、市场化服务企业、证券交易所等社会力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

 

出于一系列创新突破的手段,近年来,余杭经开区上市企业数量逐年递增,从2010年首家企业上市,至今已累计上市企业16家。

 

十年间,在不断改革创新中求变、突破的余杭经开区,已绘就出一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来源 | 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 | 沈含

✎审核 | 王琬鹃

 

 

首页    最新动态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千亿、23.2%——两个数字看余杭经开区蝶变
2022-10-13 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