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化产业初探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标志着新中国石化产业的起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上海、辽阳、天津等地从国外集中引进大型成套石化装置,学习先进技术,逐步形成基本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及至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石化大国,石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石化产业开始寻求高质量发展,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一、石化产业链分析
从石化产业链来分析,上游主要是原油的炼制,中游是基本化工原料,下游即为精细化工。
(一)石化产业链上游
石化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原油的炼制。将原油经过减压蒸馏、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工艺过程,一是生产出汽油、煤油、液化气、硫磺、沥青等产品,二是直接以原油制取乙烯、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
图一 石化产业的上游
(二)石化产业链中游
石化产业链中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原料油和气(如石脑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烯为代表的烯烃,以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芳烃,以及乙二醇等其他基本化工原料;第二个部分是利用上述烯烃、芳烃等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及三大合成材料 。
图二 石化产业的中游
(三)石化产业链下游
石化产业链下游即为精细化工领域,通过对有机化工原料进行深加工,得到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这类化工产品往往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产品主要包括农药、涂料、助剂、感光材料、化学试剂、添加剂等。
二、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石化行业利润空间逐步缩小
2019年,受全球市场动荡、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我国石化行业利润空间逐步缩小,规上企业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6683.7亿元,同比下降14.9%,利润总额下降明显。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受全球石油需求量大减等因素影响,我国石化行业遭受较大冲击,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07万亿元,同比下降11.9%;利润总额为1416.1亿元,同比下降超过50%。[1]
图三 2019年我国石化行业经营情况
(二)石化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早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中,就有强调新建炼化项目全部进入石化基地,新建化工项目全部进入化工园区。梳理我国石化基地或石化园区的布局情况即可以了解我国石化产业分布情况。我国石化产业已经形成东部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产业聚集性较高的地区。从新建石化基地布局来看,我国规划的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上海漕泾、广东惠州和福建古雷等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均于沿海重点布局,其中三个落子长三角区域;从高质量发展的石化园区分布情况看,我国2020年化工园区30强中(共31个园区),有25个园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2019年增加2个园区。
进一步梳理我国石化产业三大高度集聚区,发现长三角地区不仅是石化产业最为聚集的地区,更是石化产业最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地区。2020化工园区30强中排名前五的园区均位于长三角地区(除并列第一的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另外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有14家园区名列2020中国化工园区30强,占我国化工园区的半壁江山。
(三)石化产业结构失衡
我国石化产业呈现“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缺口大”的局面。从低端产品来看,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型炼油产能投产潮兴起,千万吨级炼厂增到28座,炼厂平均规模提升到600万吨/年,成品油产能快速增长。及至2019年,我国成品油产量远超消费量,供过于求,炼油行业整体呈现过剩局面,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使得成品油需求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更显突出。而在“十四五”期间,新一批炼油项目,比如连云港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惠州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项目等逐渐投产,将进一步加剧炼油产能过剩。与炼油相反的是,我国中高端产品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非常高。以合成材料为例,2019年我国合成材料净进口4100.9万吨,同比增长9.3%,其中合成树脂进口量为3366.8万吨,同比增长12.4%。
三、我国石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产业高端化
我国石化产业亟需打破“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缺口大”的困境,由此就需要推动石化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即通过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石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产品附加值,实现石化产业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我国石化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炼化一体化集成发展。将炼油装置与制乙烯、制芳烃等多种装置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从生产低附加值的成品油到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二是重点发展高端化工产品。可以围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行业对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深入创新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向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比如可以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高性能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
(二)产业集群化
世界石化产业均朝着规模化、集群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比如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新加坡的裕廊岛、美国的墨西哥湾等。石化产业的集群化,一是将石化产业及相关产业集中于某一区域,不断提高石化产业关联度,对照石化产业链,做好“补链”和“增链”,让一家企业的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发展,从而实现部分石化产品在集群内的流通;二是实现集群内的石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聚一批石化行业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高精尖企业,扩大石化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
(三)绿色低碳化
2020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中也指出,我国石化产业未来将以绿色低碳为重点。作为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石化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石化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发展,一是原料的轻质化发展,即不断进行原料优化,从石脑油向以轻烃、石油气、天然气等气体资源方向转变,从而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二是石化产业的循环化发展,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等,形成循环化产业体系。
(四)风险管控严格化
石化产业的风险程度较高,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多为易燃物质、高毒和剧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这些物质的危险性都较大,一旦泄露,将会造成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甚至因为石化生产装置的大型化特征,其事故等级往往较高。因此,石化产业的风险管控需求较其他产业更大,需要更加规范化和严格化的管控体系。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管控风险,在客观方面,落实到生产设备、风险监控系统、应急处置设施等硬件设施的防控;在主观方面,则落实到管控制度保障、人员风险管控意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等。
[1]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