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海平:建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助推绿色石化和战略新材料产业岛行稳致远

新年伊始,省委“新春第一会”聚焦“三支队伍”建设,作出树牢一个理念、聚焦六大方向、实施七项行动的总体部署。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认真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深入推进市委“985”行动,扛起“八大平台”主力军担当,立足全岛全产业链特色优势,聚焦产才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新时代高素养石化产业工匠队伍,为打造“七个一流”绿色石化和战略新材料产业岛蓄势赋能。浙石化项目投运以来,累计加工原油15658万吨,实现工业产值85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2700亿元,全口径税收超1500亿元。绿色石化基地连续四年获评全国“潜力十强”石化园区。


聚焦政校企融合引专才
着力构筑石化人才“集聚地”

组建石化新材料政校企联盟,为技能人才汇集注入“源头活水”。靶向招引扩大人才基数。针对炼油芳烃操作、乙烯化工工艺等岗位引才难题,线上借用引才云等平台,招引对口专业化工人才,线下面向东北石油大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等各大石化院校,专场招聘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加工等毕业生,累计招引7000余人。提升层次优化人才结构。谋划实施三年人才集聚计划,面向“双一流”高校招聘石化背景人才,本科以上占比逐步达70%。目前,已招引博士6人、硕士146人、本科3500余人。定制输送拓展人才来源。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宁波技师学院等20多家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探索前置招生模式,开设石化“订单班”,每年定向输送学员1000余名。



聚焦提技赋能促发展
着力培育技能精湛“匠心者”

推动一线劳动者从“工”到“匠”转变,培育“知识型、技能型”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构建多元育才新模式。推动“校企共同体”建设,探索技能人才联建共育模式,联合国际海运学院共建绿色石化产业学院,订单式孵化本土技能人才,累计培育石化类毕业生750余人;实行“双师带徒”“青蓝携手”结对工程,师徒帮带推动1600余名年轻员工提升职业素养;建立“优秀班组长”“后备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储备优秀研发及管理技术人员约2000人。搭建技能升级实训场。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推进绿色石化综合实训大楼建设,逐步建成石化类综合性实训基地;建立“工匠学院”实训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石化检维修行业高技能人才成长摇篮;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代训,推动技能提升2200余人,取得技师、高级工证书580人。助推头雁领航树标杆。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典型模范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爱才敬才氛围。截至目前,基地累计培育全国劳模、浙江工匠、省金蓝领等省级以上优秀石化技能人才近百人,取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等集体荣誉20余项。



聚焦优化环境强保障
着力营造人才发展“生态圈”

坚持以做优人才服务保障为导向,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的化工“航母”。搭建职业发展“登云梯”。建立完善“纵向可升降、横向可转换”有序贯通的产业工人职位管理体系,结合技能特点、意愿、岗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管理闭环。筑建青年留舟“幸福巢”。立足基地青年人才婚恋难、家属就业难、子女教育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抓好人才“后代后院”服务保障,推动解决基地青年人才婚恋、安居等后顾之忧,全面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良好人才生态。解锁人才服务“暖心码”。深化推进项目党建,将基地人才服务纳入“三服务”工作中,通过送学送课进企业、送医送药到营地、送书送戏到工棚等活动,着力解决技能人才通勤难、就医难等实际问题,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


✎来源 | 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
✎编辑 | 沈含
✎审核 | 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