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
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前身是慈东工业区,2004年慈溪市政府启动慈东工业区建设,2006年成立慈东工业区管委会,2014年更名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并入选省级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与龙山镇合署办公,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2019年区镇探索“以区带镇”深化融合发展模式,顺利完成区镇办公合署、人员力量统筹、机构精简合并等体制改革。

2021年6月30日,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的通知》(甬政发〔2021〕25号)和《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慈溪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总体方案的通知》(慈政发〔2021〕30号)的要求,慈溪市将辖区内的30个开发区(园区)进行整合提升,重点将7个开发区(园区)整合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和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其中滨海经济开发区空间上形成1个核心区、1个分片区的“1+1”空间架构,整合后总面积152.15平方公里。核心区:包含现有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和掌起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46.74平方公里。西片区:包含观海卫东区,规划面积5.41平方公里。

根据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中共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慈党办〔2021〕38号)的通知,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规格为正科(局)级。开发区下设5个部门,分别为园区事务办公室、国际产业合作园办公室、项目推进办公室、投资合作局、新城发展局。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与龙山镇实行一体融合,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党工委书记由龙山镇党委书记兼任,设管委会主任1名、管委会副主任3名;股(科)级领导职数12名。目前滨海经济开发区(龙山镇)有公务员86人、事业人员82人、国企人员24人、临聘人员183人。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26.33亿元,增长4.5%,规上工业总产值852.21亿元,增长5.67%,固定资产投资额46.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06万美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0.13万元/亩。龙山镇获评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乡镇、省园林城镇、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乡镇、宁波市级“水美乡镇”、宁波市“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宁波市法治建设示范镇,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为省清新园区和无废园区,并被列入省第四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名单。

目前区域内企业总数达50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562家,形成了金属加工、家电、化纤、灯具、汽配、厨具、新材料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拥有亿元以上企业95家。为加快形成高端引领、链条优质、生态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和主导产业显示度,开发区将围绕新材料产业链和新能源产业链这2条产业链进行产业招商和布局,重点打造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和新能源电池及储能示范基地创建工程等2个重大工程。目前园区已建立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长制”招商工作机制,由党工委书记任链长,并已组建专业咨询团队,完成了产业图谱绘制,招商地图编制等工作。下步,将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链主型企业、链上关键部件企业,同时结合本地企业,深挖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资源,实现强链补链延链,从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将聚焦北上广深及长三角地区磁性材料、膜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储能电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省内骨干企业,依托园区集中连片的土地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引进一批高附加值的“链主”企业,构建区内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