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开发区产业平台:做一个向海图强的“实干家”

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海洋经济示范区
山海相融,诗画玉环。东海奔涌,千帆竞发。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使命召唤下,浙江玉环经济开发区以披荆斩棘的改革魄力、向海图强的开放胸襟、只争朝夕的实干作风,稳步实现“量的跨越增长、质的蓄势猛进、链的系统跃升”三重突破,成为浙东南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在浙江省新春第一会上,玉环经济开发区获评2024年度浙江省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在84家同类开发区中位居全省第九、台州第一。

扩量强基
向大海要空间 向存量要增量
东海之滨,漩门湾畔的玉环经济开发区,是创业的热土,更是成就事业的平台。今年以来,“三大牵引性抓手”、“四抢争先·五榜比拼”、“担当善为·务实拼争”六大行动……一个个工作主抓手、主载体,托举着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向更高能级跃升。“营商环境,你可以永远相信玉环”的金字招牌,“亩均效益领跑台州”、“省级绿色低碳园区”的厚实荣誉,印证着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玉环经济开发区澎湃生长。
作为海岛市,土地资源是台州玉环最为稀缺的资源。近两年来,玉环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成片拆改综合开发”和“五化一提升”工作,累计拆除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盘活土地890余亩,累计改造老旧工业点16个。拆改盘活的土地,用于建设海洋经济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七大产业集群,吸引2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新增年产值超311亿元。据统计,通过“向大海要空间,向存量要增量”的双向突围,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在有限的陆域空间里,贡献了玉环市66%的工业产值、50%的固投和85%以上的会展经济收益。
有了重大项目牵引,才能锻造硬核生产力,才能抓住发展的“牛鼻子”。
重大项目与产业集群“双核驱动”,让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发展的筋骨更硬、韧性更强。新年伊始,玉环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号角全面吹响,3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32亿元,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其中,智造产业园片区通过成片拆改腾退低效用地,招引环动科技、银同发等高端制造企业,计划打造玉环机器人产业基地。这里将串珠成链,吸引生产减速器、灵巧手等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覆盖核心技术研发、智能生产、全球销售的全链条闭环。同步发力的,还有老牌“制造脊梁”的强势支撑,省内首个专用机床产业集群年产值强势突破400亿元,水暖阀门、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规上企业数量5年翻倍至732家,平均每平方公里贡献产值超14亿元。
引链强链,构建共生共赢生态圈,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通过“引链强链”战略,激活产业共生共赢生态圈,构建了梯度化培育体系。一方面,聚焦主导产业延链补链,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如汽摩配产业依托4000余家生产企业,形成全套产业链,并招引钻煌汽车年产100万套万向节总成制造技改项目、津力汽车年产2000万套新能源汽车部件等18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带动上下游产值增量超60亿元。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企业培育机制,实施“头雁牵引”计划,形成“领军企业—成长型企业—科创幼苗”的梯度培育体系,联合天津大学等高校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强链补链+分层育企”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构建起千亿集群的产业生态圈。

玉环市 2025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铸链强质
以创新强筋骨 向新质要动能
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浪潮中,玉环经济开发区以逆向思维破解海岛市创新困局——既要延伸藤蔓走出去链接全球智慧,更要深扎根系筑牢本地科创基石。面对玉环市域高端资源短缺的先天不足,玉环经济开发区探路“双飞地”创新模式,在北京、上海“筑巢引凤”,设立数字经济飞地孵化器,2024年更是启动“飞地运营质量攻坚”,建立“产业需求、人才画像、资源匹配”三张清单,形成“飞地研发—海岛转化”创新闭环。

玉环市未来新城整体规划图
打开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示意图,一条环漩门湾科创走廊,串联起包含科创园、南湾智谷等产业集群为节点的科创“中轴线”,聚集海德曼智能装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85家省级研发机构,形成全国领先的机床产业专利池,获得助力企业突破瓶颈的特色专利71项,区域内R&D投入逐年递增,7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见证着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飞速发展的澎湃动能。当飞地“借脑”与本地“强链”形成闭环,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在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配件等赛道跑出了“领军者”地位,书写了“县域创新逆袭”的浙江答案。
在环动科技的智能制造车间,国产RV减速器的齿轮咬合精度达到了1弧分以内,使用寿命突破了1.5万小时大关。这一技术飞跃,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下降近40%,也让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19年的不足10%迅速攀升至2023年的18.9%,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跑者”的华丽转身。
当晨曦掠过东海之滨的天际线,创新变革正深刻重塑着玉环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基因。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协同,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迈得医疗工业设备

政通人和
以服务强保障 以实干作担当
干部的担当善为,让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有力气,也更有底气,挑起玉环市经济发展的大梁。亲清生态,让政企关系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主动服务做“加法”,干部包联512家企业,通过联系点对点、议事面对面做到沟通心连心,依靠“问题直通车”机制办结用地审批、专利转化等诉求582件,办结率98%;
政务服务做“减法”,精简12项审批流程,让企业办事时效提升70%、成本直降270万元;
产业赋能做“乘法”,建成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2个省级特色集群,汽车零部件全国市场占比11%,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超25%,北京飞地攻克58项技术难题带动45家企业产值翻番;
安全发展做“除法”,公权力运行全链条晾晒覆盖500余项目,干部“包干制”排查283处隐患,安全生产事故率下降37%。

玉环市未来新城
服务下沉,实干为先。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始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加强协作配合,抓好要素保障。市场监管部门在玉环经济开发区设置台州市知识产权玉环分中心,为企业专利申请、转让提供一站式服务;自规、住建等部门以“每日调度、部门联动”为抓手,为重大项目建立从土地摘牌到落地开工的全周期精准服务,通过提前介入清理障碍物、疏通道路堵点,24小时完成临时水电接入,及时推送土地红线图并联审批等措施,大幅压缩手续办理时限。在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的保障下,台州钻煌、鑫腾油泵、金博阀门等重大项目开工入统,一季度固投增长超20%,顺利打响“开门红”。
机制破壁,海晏河清。政务服务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更以“办事不求人、发展有护航”的硬核生态,推动着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奋楫前行。
如今的漩门湾,既是外来客的“诗与远方”,更是玉环人的“会客厅”。从昔日滩涂围垦到如今产强人聚,玉环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用创新实干辉映漩门湾畔的万家灯火。
这里有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这里是日新月异的产业平台。传统与未来无缝链接,产业与生态相互融合,这片64.63平方公里的热土,正以实干家姿态,书写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玉环答卷!

漩门湾两岸
✎来源 | 浙江日报
✎编辑 | 詹志平
✎审核 | 韩婕